近日,丹徒法院民一庭在审理一起农村建房施工合同纠纷案件中,邀请工程质量检测行业人大代表参与现场勘查,借助其专业智慧厘清案件事实,有效促进了纠纷实质化解。
【案情回顾】
王某与邓某是同村村民,2020年双方签订简易建房合同,约定邓某的农村自建房以包工包料方式交由王某施工,总面积360平方米,总造价30万元。房屋建成后,邓某却未如约结清款项,直至2022年才出具两张欠条,写明仍欠工程款共计83500元。之后,王某多次催要欠款,邓某频频以外墙起泡、院墙倾斜、屋顶漏水等工程质量问题为由拒绝支付,王某诉至法院。
案件审理过程中,王某与邓某对房屋质量问题的成因各执一词,邓某要求启动司法鉴定。但农村建房多依口碑信用,书面约定简略、权责难以明晰,而司法鉴定程序复杂、成本较高,或将增加群众诉累。承办法官朱琳果断转变思路,邀请区人大代表、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专家章棣华,一同去到现场调查。
【现场勘查】
“双方都是农民,我们想用最低的成本、最实在的方式把事实理清楚、把纠纷解决好,所以才请您来帮着看看房屋状况。”勘查现场,法官向章棣华代表简要介绍案情,并一起仔细查看了邓某提出的质量问题所在位置。
“从施工工艺和选料上看,防潮处理不足、垂直度偏差及屋面防水瑕疵,确实是导致质量问题的直接原因。若要彻底修复,建议……”期间,章棣华代表俯身触碰墙体、仰头检视屋檐,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进行了全面分析,不仅清晰指出了问题根源,更耐心说明了修复方案及大致成本。
“章代表是专门从事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意见客观中肯,而且依照法律规定,施工方应对工程质量承担相应责任。”朱琳法官随即加以释法,希望双方能好好考虑。
最终,双方当事人均对勘查意见表示认可,一致同意不通过耗钱费时的司法鉴定程序,而是请法院参考代表建议酌定修复费用,并从剩余工程款中抵扣。此次“专家会诊”,不仅高效解开了案结,更悄然化解了心结。
【结语】
纠纷化解未必依赖繁复程序,更多时候依靠的是专业的智慧和沟通的桥梁。法官携手人大代表,不仅提升了司法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更生动诠释了丹徒法院“法官说法+代表说理”匹配式纠纷化解机制的现实温度与创新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