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法院信访群众“贴心人”的为民故事
  • 发布时间:2018-03-13 00:00

    3月8日,按照院里信访值班表的安排,八点半我准时到院里信访室参与信访接待。推开门一看,里面已经坐满了人,有来信访的,有来咨询的,脸上都显露着焦虑期盼的神情,信访室的黄丹平法官已经开始工作了。黄丹平法官是丹阳法院信访室的一名专职从事信访工作的老法官,今年是他从事信访工作的第八个年头,他被同事们公认为“丹阳法院脾气最好的人”。

 

耐心倾听诉说  阐述法律问题

    正在接待的是一对老夫妇,看上去都有七十多岁了,是来咨询的。老大爷情绪比较激动,说他家的树被邻居偷偷的倒伐了,要求赔偿,并且也要倒伐对方影响他家采光的4棵树。黄法官耐心的倾听了老人的诉说,询问了事情发生的详细经过,并就其中相关法律问题包括证据等向老人作了具体的阐述。考虑到这是一起典型的邻里纠纷,黄法官建议先由村委会出面协调解决,并告知老人,如果村委会最终没能协调解决,可以向司法局申请免费的法律援助,再向法院起诉。经过大约三四十分钟的沟通交流,两位老人已经基本了解了相关的程序,充满感激的向黄法官点点头,离开了信访室。

 

仔细查看材料  查阅相关案件

    接下来接待的是一个老信访户,八十多岁了,有不少案件在法院处理过,其不满的是一个关于拆迁安置的案件。老大爷这次来信访室主要是要提交一份他认为对他有利的证据材料,但该份材料的出处不明。黄法官仔细的查看了他提供的这份材料,并在电脑系统中查阅了与此份材料相关的案件,细心的把案号及承办法官名字注明。由于该份材料只有一份,黄法官耐心的帮他复印了一份,把复印件留了下来,把原件还给了他,并提醒他收好。整个接待过程都是贴心、暖心的小细节。

 

用笔交流沟通  解答老人困惑

    快11点的时候,来了一位老人,七十多岁的样子,满脸的愁云。一进门就开始讲,但他讲的内容没有什么逻辑性,听了一阵子也没听出他的来意。于是黄法官决定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他讲,结果对于我们的问话,老人总是答非所问。看到老人耳朵上的助听器,我们意识到老人可能听不清我们说话,于是靠近老人的耳朵大声说话,老人还是听不见。见此情形,黄法官拿出了纸,在纸上写出问题,老人看了以后,开始按照提问回答问题。黄法官又用笔写的方式,告诉老人应该如何处理,两页纸密密麻麻写满了解答。看着老人紧锁的眉头慢慢舒展开来,我想虽然老人听不到黄法官说话的声音,但是黄法官笔头传递的司法为民之声他一定听到了。

 

    期间还有好几起咨询和信访,包括电话咨询和信访。有一个电话信访,隔着话筒都能感觉到电话那头信访人难以控制的激动情绪。黄法官都耐心细致的给予了答复。

    一上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这是黄丹平法官从事信访接待工作八年以来的一个普通的上午,我有幸参与其中,感受到他对岗位的坚守与热爱,感受到他对百姓的真诚与真情,感受到他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大家都知道,信访接待一线面对的是满怀怨气的上访群众、生活困难需要扶助的来访者,每天听到的是叹声、骂声、怨声。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面前,黄丹平法官始终做到认真接待,详细询问,理顺情绪,化解民忧,以理服人,以心换心,爱岗敬业,无怨无悔。他说“信访工作是良心工程”,他说“人无难处不上访,老百姓来找我们上访是对我们的信任”,他说“要认真接待好每一位来访群众,让他们抱着希望而来,带着满意而归。”

    鲁迅先生曾说过:“自古以来,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黄丹平法官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他很平凡,平凡得像一滴水,然而“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他默默的埋首工作,不求名利,任劳任怨,爱岗敬业是他为人民的根本和爱人民的体现。他用奉献的精神,透过信访一线窗口,染绿了法院工作的春天。

    我不是一名多情的诗人,不能用优美的诗句来歌颂他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境界。我不是一位睿智的哲人,不能用深遂的哲理来讴歌他平凡中的不平凡。我只能用这么简短的篇章来记录这位让人敬佩的人民好法官的日常点滴为民故事,将蕴含其中的精神传承下去,用责任书写忠诚,用公正诠释法治,我们定能让“看得见的公正”闪耀出社会主义法制的瑰丽光芒,我们定能让“司法的温度”释放出公平正义的明媚春光。

 

    作者:丹阳法院  刘利权

责任编辑:admin
法院微博 法院微信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