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人因病无法行动,被执行人时常卧床治疗,执行案件在两个不能动的当事人之间陷入僵局,看执行法官怎样能动司法化解矛盾。
法官助理季坤年初从谏壁法庭调入执行局,担任执行员。分到该案的第一时间,季坤就及时阅卷,希望找到解决案件的眉目。阅卷获悉被执行人徐某是个不到30岁的小伙,虽然第一轮查控下来没有发现被执行人有存款或其他可直接执行的财产,但其名下有一套房产,住所地也十分明确。执行员电话联系被执行人督促其履行并要求来院约谈,徐某以其行动不便为由多次拒绝。根据经验,执行员觉得被执行人是在找借口拖延履行,于是决定上门搜查、拘传。这个案件的标的只有2万余元,在现在的司法公信力和执行威慑力的大环境下,执行员感觉“拖归拖,被执行人总不至于不履行义务”。
执行员来到被执行人家中,发现徐某并没有说谎。经与徐某本人和其家人询问,得知徐某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不宜从事常规工作。之前是靠卖保健品营生没有固定收入,春节后病情加重、至今卧床无法工作。徐某尚未成家只能靠父母照顾,名下唯一房产也是父母购买登记在他名下,供一家三口居住使用的。徐某的父母也是普通打工者,家庭生活并不富庶。执行员想与申请人沟通让其体谅被执行人情况以促成和解,联系后得知申请执行人宋某某是个半身不遂的病人,没有配偶和孩子,生活全靠其姐姐照料,这个案件也是全程委托其姐姐处理。双方当事人确实困难,生活都艰辛不易,既不能机械中止执行程序让申请人权利无法兑现,又不把被执行人逼得无路可走,案件执行陷入僵局。
既然当事人双方都卧床不能活动,那就由法院来做这个能动的纽带。执行员一方面与申请执行人的代理人积极沟通,向其说明法院执行情况并展示了被执行人家庭情况的相关材料,争取其理解;一方面上门正式向被执行人及其家属告知不履行生效判决的法律后果,做通思想工作让他们想办法在能力范围内解决问题。
在执行员多次耐心地劝解下,双方最终放下积怨。3月的一天下午,申请人的代理人随同执行员一起来到被执行人家中,在被执行人的床边签订了一份分期履行的和解协议。申请人可以逐步拿回属于自己的钱,被执行人一家也不用担心唯一的住所被法院处置。执行员用不懈地努力为双方当事人搭起一座和解的桥梁,也让这两个心寒的家庭感受到司法春风的温暖和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