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花盛开在茅山老区
——宝堰法庭田头调解家庭矛盾纪实
“真觉得活得没意思,我老了,种不动地了,小女儿不但不给我钱,还要把我赶出门……刚才又跟我吵架了。怪我告她的状,丢人了。”昨天上午,在丹徒区宝堰镇的田头,记者看到一位70多岁的老汉,一边抹着眼泪,一边拉着宝堰法庭女法官张敏的手倾诉心事。张敏不断地安慰着老汉:“大爷,您放心,法庭一定会为你做主,不会没人管你。”
张敏告诉记者,老汉姓李,76岁,是宝堰当地村民,9月5日,李老汉托人写了民事诉状,把女儿告上了法庭。李老汉说,他有3个子女,大女儿早年因病去世,儿子在2000年因工伤意外死亡,老伴也急得过世了。儿子工伤死亡的9万元赔偿金一直由小女儿保管,他在女儿家生活了9年,一直帮着种地、带孩子,这两年女儿对他的态度越来越差,现在他想要回赔偿金独自生活,女儿不肯,才把女儿告上法庭。女儿听说父亲告状,现在直接要赶他出门。
张敏安慰完李老汉,中午连饭也没来得及吃,又约上庭长睢咏梅赶到老汉家附近的田里去找他的女儿小李。小李见到法官来找,情绪非常激动:“你们不要来找我,要给他钱肯定没门,你们问问邻居,我对我爸怎么样。只要钱到了他手上,他立刻会约上三朋四友喝酒、吃饭,很快就花完了……他想要钱,今后我就不再管他了。我也不要面子了,他告到省里去我也不怕。”小李表达着对父亲的不满。“我们一定会向邻居和你们的亲戚了解情况,给你们一个公正的说法。但是有个观点要纠正你,赡养老人是子女应尽的义务,重阳节刚过,你让老人在外面独自流泪,就是你的不对啦,邻居和亲戚又会怎么看你……”睢咏梅一直心平气和地劝解着小李。工作做了近1个小时,女儿暂时消了火气回家。张敏又到田间找到李老汉,把他请回家,当着父女两人的面交代:“有话好好说,父亲到法庭来,我们不一定会判决,还是以调解为主。”
回到法庭,已快下午1点,张敏一边吃午饭一边告诉记者,宝堰人外出打工的比较多,只有节假日比较容易找到当事人。从中秋节到重阳节,为了李老汉的案子她们已经到当事人家中和田头连续跑了不下8次。简单的吃完饭,睢咏梅和张敏又赶到李老汉家附近,分头找邻居了解情况。
一个下午,她们走访了6户村民以及村干部。等大家再次回到宝堰法庭,暮色已经降临。“为什么一个案子一个月还不能办结?”记者问。张敏说,如果就案判案,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很好解决。但是涉及家庭矛盾的民事案件,尤其有关老年人赡养的案件,他们会特别慎重,一般以诉前调解为主。“如果简单判决,容易激化家庭矛盾,老人今后的日子可能会更加难过,现在我们要做的工作是化解父女之间的心结。”
睢咏梅告诉记者,宝堰法庭建于2008年10月,现有审判人员及法警共11人,大半是女法官。辖区属茅山老区,面积约180平方公里,人口10万多人。去年共受理“民商事”案件650件,其中调解237件,撤诉130件。宝堰法庭一直推行巡回法庭、假日法庭制度,减轻当事人的诉累,受到当地农民的好评。“类似李老汉这样家庭矛盾的案子,我们一年要调解近百件。”
真心换来理解,公开赢得公信。记者在当地还听说了为及时把传票送达当事人,宝堰法庭女法官站在当事人门前等候至深夜12点的故事,村民们亲切地把宝堰法庭的法官称为“老区文明之花”。去年,宝堰法庭被江苏省高院授予“全省廉洁司法示范庭”,今年荣获镇江“优秀人民法庭”和“集体三等功”、江苏省“审判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和首批全省“司法公开示范法庭”称号。
晚间6点半,记者和法官驱车从宝堰回镇江,到达市区已经8点多。宝堰法庭的法官每天都要有这一个来回的车程。宝堰的乡间田头都布满了法官们辛劳的足迹。他们说,大家每天的工作都很繁忙很劳累,但是每当通过调解或判决解决了民事纠纷,他们每个人的心中比蜜还甜。
来源:镇江日报2011年10月7日头版
上一篇:京江晚报:老年人赡养案同比攀升49%
下一篇:人民法院报:数字,饱含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