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播报

人民法院报:镇江 化解涉诉纠纷的数字呈现
  • 发布时间:2013-01-14 00:00

  镇江两级法院院长列席基层调解主任例会。

    2012年,江苏省镇江市两级法院以“群众工作能力提升年”、“社会管理创新深化年”为抓手,多措并举,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当事人服判息诉,力争把影响和谐稳定的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取得了良好效果。不久前,镇江市中级人民法院连续第二年荣获“全省涉诉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先进集体”。

    “带着感情去做群众工作,把源头综合治理落到实处。”这是镇江中院院长茅仲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1.2万余起纠纷诉前分流

  院长接访群众满意

    2012年11月6日,镇江中院信访接待室里来访群众一个接着一个。从上午9点到下午2点半,茅仲华没有休息片刻,他一面耐心听取来访者的诉求,认真解答有关法律问题,一面与共同接访的其他同志商量解决办法。一些来访者进门时还是怒气冲冲,出门时就已情绪缓和,有的还连声道谢。

    笔者面前摆着镇江中院《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深入基层下访工作办法》,从文件中可以看出,全市各法院都建立了院、庭长定期接访、带案下访和重点约访制度,院、庭长每月到信访窗口接待一天。群众提前一个月就能从镇江中院的互联网站和镇江市信访局官方网站上查到领导接访的具体安排。镇江中院立案庭负责人吴晨乡告诉笔者:基本每个工作日都有一名院领导或庭长在信访窗口接访,内部局域网定期公布领导接访的处理情况,并按流程及时进行交办、督办。

    采访中,茅仲华认为,司法审判是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主要手段,但并非唯一手段。

    全市法院积极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建设,全市两级法院都成立了诉调对接工作领导小组,与司法、工会、妇联、公安、劳动仲裁、知识产权管理等机关、部门建立诉调对接关系。与此同时,不断拓展诉调对接领域,丹阳市人民法院与该市眼镜商会、汽配商会等建立对接机制,委托和指导商会妥善处理行业内部矛盾纠纷;句容市人民法院开展“进百户、访百村、解百案”活动,增强矛盾纠纷诉前化解力度;润州区人民法院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少数民族维权服务站”;开发区法院构建千名老年人参与的“夕阳红”调解网络。

    据统计,2012年,全市法院共有12744起矛盾纠纷进入诉前调解,使各类矛盾纠纷通过不同化解方式实现有效分流,控制了进入诉讼的案件数量。

  4件案件11名当事人

  公正审理人性止争

    2012年秋,赵某、赵某某等七兄弟姐妹因分割遗产发生纠纷,互为原、被告产生4件继承案件。前两个案件判决后,赵某、赵某某分别就判决不利于自己的案件进行申诉、信访,导致矛盾不断激化。

    进入二审后,镇江中院针对案件的特殊情况,决定设法彻底化解11名当事人之间的矛盾,一揽子解决这4件案件。主审法官先分别进行家访,找当事人谈话,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家庭状况等。在此基础上,取得当地村委会的支持,法官、村干部和11名当事人以座谈的形式,释法明理,引导缓和矛盾、重拾亲情……法院和村委会适时提出了和解方案。达成协议当日,赵某、赵某某等向法院提交了撤诉申请。

    涉诉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是人民法院的一项全局性、综合性工作,要求法官以扎实的群众工作能力,妥善化解矛盾,力争把每起案件办成公正案、廉洁案,把疑难复杂案件办成精品案,把矛盾易激化案件办成和谐案。2012年,全市法院充分调动法院内外各方力量参与矛盾纠纷的解决,民商事案件调解率为54.74%,同比上升9.89%。

  36年信访“骨头案”

  真情疏导息诉服判

    2012年7月6日上午,74岁的陈老汉携带一面锦旗在子女的搀扶下来到丹徒区人民法院,坚持要求向该院院长张蕾当面表示感谢。

    原来,陈老汉的祖父于1942年将房屋出典给吴某,典期15年,期满未回赎。1976年,陈老汉起诉要求回赎房屋。经法院和当地公社、大队、生产队调解,陈老汉的父亲与吴某等达成“典半折屋回赎”处理协议,次年5月法院作出民事调解书。后陈老汉以未同意“典半”方案为由,要求将全部房屋回赎,进而数年进京申诉和上访,并要求法院赔偿其损失35万元。案件经由镇江中院、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复查均被驳回。可性子耿直的陈老汉就是不服,于是36年来反复不断进京上访,从青年到老年,虽已年老多病却坚称:“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到北京天安门上访。”

    2012年3月,当陈老汉又一次找到丹徒法院时,正值履新不久的张蕾接访。张蕾一方面安慰陈老汉,表示尽力帮助解决问题,希望陈老汉安心调养身体,不要偏激上访;另一方面及时向区党委、政府、政法委汇报,寻求化解矛盾的方法。

    之后,法院和当地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几次召开联席会议,商议解决方案,并多次对陈老汉进行息诉教育和法律释明。针对陈老汉生活确实十分困难的状况,法院协调当地镇政府多方筹措资金,对陈老汉予以适当救助,同时妥善解决其生活上的难题。

    一起长达36年的进京信访“骨头案”圆满解决。陈老汉诚心地表示:“法院对案件和我36年进京上访的处理深得人心,我死而无憾,今后决不上访了!”

    裁判作出后,当事人或是因为对法律的不熟悉,或是因对裁判说理的不理解,甚至就是为了争一口气而上诉、申诉。为此,全市法院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判后法律释明和案件评查机制,一方面对当事人进行细致的解释说明,帮助他们正确理解法律和裁判,另一方面也及时发现和纠正个别案件存在的问题。

  198个民意联系点

  深入基层推进创新

    面对“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新时期人民法院工作主题,茅仲华认为:“这就要求我们围绕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大局能动司法,着眼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主动作为。”

    不久前,镇江中院机关党委书记史玉林、京口区人民法院副院长陈林在民意联系点分别约见了信访老户华某和陶某,听取了两信访人的信访诉求及对所涉案件的意见。史玉林就信访人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翔实的法律释明,并耐心做信访人的息访息诉工作,针对信访人的要求及实际困难提出了解决方案。两名信访人对法院两级领导的约谈及对信访人问题的重视表示感谢。

    几乎同时,扬中市人民法院院长汤国生接待了84岁高龄的信访老户朱某,在3个多小时的接待过程中,汤国生耐心倾听其诉求,想方设法消除其疑虑,细致入微释法明理。汤国生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得到了朱某的认可,朱某表示相信法院会公正处理。

    全市法院注重沟通民意、完善便民措施,一年来,深入开展“三走进三服务”、“访民情,听民意”、“三解三促”等活动,在全市镇村、街道、社区设立了198个民意联系点。通过公开投诉电话、聘请特邀监督员等措施完善监督制度;通过推行网络庭审直播、裁判文书上网、网络发言人等科技手段,进一步增强司法透明度。

    镇江全市两级法院共设立交通事故、劳动争议、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巡回法庭21个,固定巡回审理点52个,全年巡回审判29725次,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市大部分集镇和村庄的网格式巡回审判大格局。积极完善便民利民举措,在乡镇、街道、社区设立88个诉讼服务站,为当事人提供“一站式”诉讼服务。

    全市各法院还与辖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建立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处等联动机制,一年来,共排查调处矛盾纠纷8796起。各人民法庭积极主动与辖区党委、政府联系沟通,每月定期通报涉及地方的重大案件,坚持每季度报送涉诉矛盾纠纷分析报告,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法律参考,得到辖区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

来源:人民法院报2013年1月13日8版综治在线

责任编辑:admin
法院微博 法院微信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