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播报

人民法院报:扬中 洋溢在信访室里的感动
  • 发布时间:2013-01-28 00:00

     在江苏省扬中市人民法院信访室工作,每天或多或少都会面对不同的来访者,他们或遭遇不公,前来投诉;或声泪俱下,请求帮助;或苦大仇深,恶语相向;或歇斯底里,情绪激昂……每天如此循环往复的生活使得对很多人的印象已逐渐模糊,但总有那么几个人却让人记忆犹深。在扬中法院“厚德、博学、敬业、崇荣”院训的感染下,怀着一颗正直善良、关怀困难群体的爱心的干警们,在平凡岗位中对工作的敬业和执著,更让笔者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近年来,扬中法院在立足公正审判的同时,不断倡导和谐司法理念,注重完善和创新司法服务内容,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倾心聆听 钝化矛盾             

      来访人员中,今年60出头的陈某给笔者的印象尤为深刻,她体型单薄,孱弱的身体似乎再也不堪生活的重压。上世纪80年代,陈某响应政府号召进行计划生育结扎手续,原来身体仅有小恙的她不曾想术后产生并发症,致肠粘连和盆腔粘连,此后陈某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本来身强力壮的劳动好手不得不转至福利厂工作,直至提前退休。在遭受病痛折磨的同时,陈某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她固执地将自己身体所遭遇的变故全部归咎于政府身上。对怒气冲冲的陈某在愤懑和埋怨支配下的过激言辞,承办人蔡法官没有丝毫的计较。因为她知道陈某需要倾诉,适时的发泄会让陈某的内心得到些许的平衡。

      不知道多少次了,每一回陈某来到法庭,蔡法官总是热情地招呼她坐下,然后倒上一杯热茶,面带微笑,极富耐心地倾听,再对陈某温情劝解。与此同时,她积极与被告真诚沟通,督促对方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促和解。经过数轮谈判,几番讨价还价,双方达成了一致意见。就在签和解协议的节骨眼上,陈某却因癫痫病发作,突然晕倒在法庭内。蔡法官见状,立即对陈某进行人工呼吸,拨打“120”将她送至医院救治,并垫付了急诊的医疗费用。出院后的陈某感动不已,不再坚持原本过高的诉求,与政府签订了和解协议,主动向法院撤回了起诉。

      切实践行“以当事人为本”、“凝聚百姓心声”的司法理念始终贯穿于信访接待的始末,定期在媒体上公布院、庭长接待和领导干部下访制度,保证一般来访能当场答复的一律当场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在一定期限内给予答复,2012年赴省及进京访数量明显下降,该院被江苏省高院评为化解涉诉进京访工作先进集体。

      倾情调解 鼎力相助

      2012年10月下旬的一天,一个衣着简朴,面容沧桑的中年妇女前来哭诉:“律师在案件调解时不告诉我,也不帮我说话,现我受了伤没钱看病,雇主非但不认账还说没钱赔偿,叫我一个女人怎么办啊……”哭诉者叫王林,系湖北籍在扬中务工人员,丈夫常年患有精神抑郁症,三个孩子均在校读书,她又在务工中手臂受伤,在经济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她来到了信访室。听完她的讲述,笔者对她进行心理安慰,同时进行劝解,后随即将来访的有关情况向民一庭进行反馈。

      再见王林时,是11月上旬,同样是风尘仆仆的她面带笑容来到信访室,感动地说:“谢谢你们法院的张法官啊,他为我的案件做了不少工作,雇主同意赔偿我6000元钱,今天就是来拿钱的。还要谢谢你们法院,帮了我们全家的忙!我治好了病,还要继续在扬中打工!”

      以保障服务民生为引领,扬中法院在关注民生解决民困上不断践行着司法为民措施,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尤其对赡养、追索劳动报酬、医疗纠纷等涉及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民生案件开辟绿色渠道。不断加强司法人文关怀,2012年慰问、帮扶困难群众172人次,为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缓、减、免诉讼费用80余万元,发放执行救助基金21万元。

       倾力执行 修复亲情

      “你们法院的判决书还有没有用,是废纸一张吗?”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周都要在办公室里上演几次。对手持判决书却遭遇执行难瓶颈的当事人在情绪失控后的指责和谩骂,笔者已经因习惯而变得淡然。王某曾经也是其中的一员,今年才四十出头的王某,身材佝偻,头发斑白,看起来比真实年龄要苍老许多。他来过几次,为索要借给亲戚姚某的2万元钱。夫妻俩均无固定工作,收入微薄,还要负担上大学和上中学的两个女儿。无力还款的姚某选择了逃避,一开始和法院玩起“躲猫猫”,后索性躲到外地。承办人徐立新遂根据客观事实,对王某进行解释说明,但王某却猜疑承办人是想推卸责任。对徐法官表示的“只要提供姚某的行踪或财产线索,法院就将立即行动”这句话,也是将信将疑。两个月后的一天,无意中获悉姚某已回扬中的王某,将姚某的暂住地址等信息提供给执行局。王某未料次日上午六点多,徐立新已和执行局的其他两名同志驻守在姚某的出租屋外,40分钟后,待姚某欲骑车外出办事时迅速出击,将姚某成功擒获。

       面对突如其来的执行人员,姚某抱着反正自己没钱,你们拿我也没辙的心态,任凭法官怎么做工作,就是俩字——没钱。但徐法官并未气馁,考虑双方具有亲戚关系,不断地从亲情、法理、人情等方面轮番对姚某和王某做思想工作,最终姚某提出一次性还款18000元,王某亦表示同意放弃利息,了结此案。领取执行款时,王某说:“本来我还不相信徐法官的话,现在我信了——法官说话是算数的!我也不怪姚某了,说实话他也有难处。”

       为积极回应社会关于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呼声,扬中法院分别于6月份和11月份在全市组织开展两次“拉网式”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攻坚月行动,建立健全“一周一报告”、“一事一磋商”、“一案一盘棋”工作机制,共清结各类执行积案699件,采取查封措施300次,司法拘留11人次,为当事人兑现执行案款5037万元。

       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太多太多,每天都在悄然演绎,不胜枚举。在高强度、高节奏、高压力下,身边一线工作人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忍受着当事人的不屑与指责,误解和辱骂,他们倾心聆听、倾情调解、倾力执行……

 
 
 
 
 
 
 
 
 
 
来源:《人民法院报》2013年1月27日8版综治在线
责任编辑:admin
法院微博 法院微信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