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初的一天,暂住丹阳市司徒镇某村的陈某,通过路边一电线杆上的“小广告”,以9元/张的价格从一外地男子处购买了200多张伪造的人民币,用于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并出售给老乡,其行为构成出售、购买假币罪被绳之于法。
从事个体运输的张某,为证明其具有偿还债务的经济能力,2011年5月的一天,通过联系路边“小广告”,花费200元制作了一张金额为160000元的中国建设银行八年定期存单,交予债权人,被银行工作人员发现系伪造的存单。张某的行为触犯刑律,构成伪造金融票证罪。
同样为偿还债务的李某,则于2011年2月初,联系“小广告”业主,花费500元制作了虚假驾驶证、行驶证,骗取汽车租赁公司的信任租得马自达6汽车一辆,继而将该车抵偿给债权人……李某被以诈骗罪定罪处刑。
曾几时,大街小巷、公交站牌、墙壁地面、立交桥头、电线杆上、市民广场的绿树杆上、居民小区的公告栏里、门缝里、走廊里……我们身边无处不见“小广告”的身影;内容包罗万象,有租房、招工、办证、发票、刻章、治病、美容、修漏、开锁、水电疏通……好似一本生活百科宝典,散了页飘落随处各地。其中不乏家政服务类能为百姓提供生活便利的业务,但随处涂刷、肆意张贴、投递的小广告,直接影响着市容环境的整洁,不仅给环卫工作造成繁复的负担,而且破坏着城市形象。多年来,全国各城市主管部门不断治理,却是禁而不止,被形容为城市顽疾“牛皮癣”。
然而“牛皮癣”的危害远不止破坏市容、污染环境。小名片式广告,常因散发者在街头趁车辆等候绿灯期间塞至雨刮器或车窗缝隙,多影响交通秩序造成安全隐患;近年来,因塞在小区居民入户门上的广告单未及时清理,引发窃贼撬门入室事件,频频发生;因轻信“祖传医方”、“快速致富”被骗取大量钱财,并遭受巨大身体伤害的事件,屡见不鲜;在笔者承办的前述三个案例中,小广告的制假售假行为则直接为犯罪活动提供了工具或创造了条件。而在对利用虚假票证实施违法活动的行为人进行调查时,被问及违法证件物品来源时,几乎同是这样的回答:从路边一小广告上联系的人,叫什么名字、做什么工作、现在哪里等情况都不知道,原来联系的电话已经停机了……制贩假证件活动通常为家庭式、亲缘式组织、窝点隐蔽、制贴分工明确,流窜活动、单线联络,执法取缔困难多缘于此类活动特点造成的查找难、取证难问题;同样对于利用伪造票证等实施犯罪活动的案件,在查办过程中,多因制伪售伪者无法查证,尤其在伪造货币、票证已流转使用的情况下,以致证明相关犯罪事实存在的证据不足,造成对此类犯罪活动的惩处乏力。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城市中办证印章制票类非法内容的小广告均达50%以上,其幕后藏匿暗生着大量的违法犯罪活动,严重破坏着国家正常的社会经济管理制度,影响着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疗治城市“牛皮癣”,创造整洁安全的社会生活发展环境,除了制度化规范管理外,更需要提高全民文明守法意识,从根源上消除小广告存在的不良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