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党建文化 > 法官文苑

人如流水
  • 发布时间:2013-11-21 00:00

  

    中秋节到了,又过了;月亮圆了,又缺了。

  对许多事物,人们期待的乐趣远大于他们的成就。因此,我们能做的是如何让期待尽量持久而不懈怠。至于成就的喜悦,我们往往不知如何是好,也不知如何处置。比方说,中秋节到了,那么,你除了吃一口月饼,表示你正在过这个让你期待很久的节日,并无更多别的东西让你觉得口中有味。还有月亮,中秋的月亮并无特别,特别的地方都是自古文人臆想出来的,它也就是个被我们小时候呼着白玉盘的东西。而我的感受是,你若真的喜欢月亮,你可以在任何一个可以看到月亮的夜晚,独自赏玩。不错,我觉得真正的赏月必须是一个人去完成。就像你去幽会一个美人并和她亲昵私语一样,你若呼朋引类,则与猥亵淫乱何异?喜欢月亮的人从来就没有少过,但自古最喜欢月亮的人还是李白,我猜想他是古今唯一不止一次和月亮对话的人。

  不过,相对于李白的与月对话,我更乐于独自无声地去感受月亮。苏轼写“明月几时有”时,一定是处于醉酒状态,对月亮之美的想象远超对月亮之美的感验。相比之下,他的“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似更得月亮之神。因为此时他是个体的、清醒的、孤独的,他说的是此身此处此感,说的是他对月夜之美的个体体认。“升上来吧!更亮的照耀,倾泻下壮丽无比的清光!”这句话好像是歌德说的,他说的一定是月光,一定是一个人对月光的感验,对月亮的渴望。我以为,真正的赏月就得如此。

  我们期盼月圆,特别是中秋之月从海上升起,其实我们更加期待我们看见月亮时会有更多无法想象的感受,无论是使人快乐的,还是使人沉静的,然而客观上我们并无更多感受。我们的感受往往来自于这一时刻我们对过去、对现在、对遥远、对未来、对不确定、对人生的感想。而因感想所得并非完全是因为月亮。所以,我们多数时候是处于一种无奈状态。

  我们在这种无奈中不知不觉送走了月光,送走了时光。“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这是一个对月升月落有知觉、有感想的诗人所作的哲人思考。可是,多数时候的多数人对月升月落是不知不觉的。就像流水那样,由于水流不断,你总以为你面前的那段倒映了月亮的潺湲之水根本不曾流动过,只在原处呜咽。李白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此言端的有理。

 

来源:镇江市中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法官•清廉•大爱
下一篇:引路者

法院微博 法院微信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