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法院:机制改革激发审判生产力
“经过近一年的运转,我院新坝法庭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11月4日,在全省人民法庭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工作推进会上,扬中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汤国生作为试点单位唯一代表在会上做经验交流发言。
去年9月扬中法院新坝法庭被确定为首批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单位,一年多来,从最初的顾虑、质疑和困惑到后来的积极参与、凝成一股绳全力推进,扬中法院以行动展现了顺势而为、迎难而上的气魄。
“审判权改革的关键步骤在于突出法官主体地位,试点工作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而是要试出成效,改出经验,以探索出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把案子办得更好、更快,激发审判生产力是衡量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汤国生说。
团队作战模式提升质效
扬中法院新坝法庭按照“1+1+N”的模式组成三个审判团队,每个团队由一名资深法官作为主审法官,并配备一名法官助理和二名或一名书记员作为审判辅助人员。
如今,这种组合模式在新坝法庭运转良好,逐步形成了以独任法官为核心,法官助理、书记员辅助法官办案,院庭长不再签发法律文书的新格局。
“现在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得益于审判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配合,开庭前后,审判团队的其他成员替我承担了全部事务性工作。”主审法官姚圣羽告诉记者,以前是“单打独斗”,现在是“团队作战”,他和助理、书记员之间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姚圣羽介绍,审判团队里,书记员负责法庭记录及案件归档;法官助理负责法律文书送达、庭前调查、庭前调解、草拟法律文书等辅助性工作;主审法官负责开庭,通过庭审查明事实,作出判决。整个案件审理过程就好比分工明确的“流水线”作业。而主审法官直接签发裁判文书,使得案件签批流程减少,也加快了案件流转速度,提高了办案效率。
同时,“由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也促使审判团队责任意识增强,使得审判人员平均花在每个案件上的时间和精力明显增多,案件事实更加清楚,适用法律更加准确,确保了每个案件得到公正的裁判,促进了案件质量的提升。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扬中法院新坝法庭月均结案达120余件,同比增长30%以上。各审判团队月均结案40件以上,最高月结案达60件。一审判决案件改判发回重审率同比下降0.51个百分点,信访申诉率同比下降8个百分点。
法官助理在历练中成长
在试点过程中,由于新坝法庭受理案件数量大幅上升,每个审判团队未结案件大幅增加,超出了改革试点前的预测。为此,扬中法院决定增加一个审判团队,挑选一名优秀的助理审判员任主审法官。原来在“1+1+2”审判团队中担任法官助理的柯巍,成为新组建的审判团队中的主审法官,短短两个月不到,已办案40余件。
从懵懵懂懂的新人,到独当一面的主审法官,柯巍说让他成长最快的就是当法官助理的那段时间。
新坝法庭试点改革之初,急需配齐法官助理。当时在民二庭的助理审判员柯巍被选为借贷审判团队的法官助理。柯巍要做除了坐堂审案以外几乎所有的“杂事”——填写传票、送达、组织证据交换、庭前调解、草拟法律文书……如此一来,法官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更专注于案件本身的公平正义问题。而对法官助理来说,这些看似琐碎的每一步,都带着他们向前迈出一大步。
法官会议“剑指”疑难杂症
在还权于主审法官、合议庭的同时,扬中法院通过改革和完善审判委员会议事规则,限缩案件讨论范围,落实主审法官、合议庭、审判委员会的办案责任。同时设立由分管院长、庭长、主审法官组成的法官会议,为合议庭和主审法官审理案件提供智力支持和定案参考。
今年以来,新坝法庭共召开法官联席会议24次研讨案件120件,判决的1170件案件,没有一起案件提交审委会讨论。
目前,新坝法庭民间借贷案件占新收案件的50%以上,“送达难”问题直接影响了办案进度和效率。法官会议及时研究审判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推出了民间借贷案件要素式审判、公告送达方式改革、基层组织协助送达等一系列创新性举措,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审判形势。
“为了便于法官查明案件事实,明确争议焦点,我们设计制作了‘民间借贷纠纷当事人必答题’,简化了法庭调查程序,提高了庭审效率。我们还改革公告送达方式,采用在法院的公告栏和受送达人住所地张贴公告的方式送达应诉材料和裁判文书,则增强了公告效果。”主审民间借贷案件的法官聂道胜坦言,这些都得益于法官会议制度。
来源:扬中市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