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法院多元解纷成效明显 万人起诉率全市最低
  • 发布时间:2020-08-17 15:26

近年来,丹徒法院顺应审判工作发展和深化社会治理改革需要,围绕争创全省“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示范法院”,不断更新理念思路,优化提升诉讼服务,推进纠纷多元化解,诉源治理初见成效。近日,省高院通报2020年上半年全省“民事行政案件万人起诉率”情况,丹徒区以42.66%位居镇江市最低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优化诉讼服务功能

遵循“为民、便民、惠民”原则,加快推进“一站式”建设。配备“智能云柜”流转系统和诉讼服务自助一体机,提供网上查询、网上立案、跨域立案、材料转交、远程接访、远程审判调解、24小时自助立案等现代化诉讼服务。积极推进审判辅助事务集约化管理,完善诉讼文书集中送达机制,推动中间库建设和无纸化办案。2019年以来共为群众提供导诉、立案等服务14630人次,办理网上立案620件,通过网络、12368服务热线等途径答复群众留言1567人次。深化立案登记制改革,规范登记流程,对符合条件的100%及时予以登记立案。通过邀请高校老师授课等方式开展现代服务理念及服务礼仪培训,与时俱进提升诉讼服务品质。

二、坚持专业化与要素式审判方向,深化案件繁简分流

制订完善《关于民商事案件繁简分流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建立“立案初筛+速裁复筛”的“双筛查”模式,设置专门程序分流岗,由专职程序分流员对诉前调解未成功的案件根据案由、诉讼请求、诉讼标的等情况进行识别分案,将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争议不大的一审民商事案件作为简案分流入速裁快审程序,进行类案集中要素式审理,初步实现“轻重分离、快慢分道”。全院先后组建5个案件速裁团队,负责办理简易民商事案件,其中道交、物业、劳动争议案件专业化速裁团队各一个。研究制定分流部分民事案件的意见,进一步优化审判资源。2019年以来全院共审结民事速裁案件2464件,占结案总数的47.9%,案件平均审理天数53天。 

三、坚持建平台与强功能并重,提升诉调对接实效

加强“一站一室”建设,设立律师法律服务站,全面落实公益律师提供法律咨询、参与诉前调解、化解信访矛盾机制。完善非诉讼服务中心和诉讼与非诉讼对接中心功能,依法有效分流非诉讼纠纷,提高诉前调解案件数量和调解成功率,持续保持新收民事案件下降趋势。做大做强驻院调解工作室,在放大以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员郭正英命名的“郭正英调解工作室”品牌效应的同时,近年来,我院先后增设了物业纠纷、道路交通事故、消费者权益保护、劳动争议等派驻人民调解工作室。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将人民调解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障,实现“以案定补”。目前,全院派驻人民调解工作室7个,常驻人民调解员8名,另有47名特邀调解员。2019年新收民事诉前调解案件2326件,占民事新收案件的61%,调解成功1142件,调解成功率达49%;今年1-7月共诉前委托调解1212件,占民事新收案件的70%,调解成功512件,调解成功率达42%。今年以来,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给办案带来的影响,各派驻人民调解工作室积极采取互联网、微信、电话等多种方式开展诉前调解工作,1至7月,通过江苏微解纷系统收案110件,调解成功32件,其中有2件通过远程视频进行调解并成功结案。我院派驻的人民调解工作室、人民调解员数量和调解案件数量均居全市法院首位。

四、坚持建平台与强功能并重,提升诉调对接实效

着力构建“半小时”法律服务圈,在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设立诉讼服务站,全面推进巡回审判点建设,在世业镇设立“旅游巡回法庭”,在高桥镇设立巡回审判点。与区委政法委联合制定出台《关于发挥“法官进网格”机制作用、推进“无讼村居(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按照“一员多格”配置,将全院30名员额法官与全区106个村(社区)、产业园区的网格员对接,建立健全纠纷排查、协同化解、法治宣传、指导调解、司法协助等五项工作机制。从全院挑选16名以员额法官、法官助理为主体的优秀青年党员干警,通过担任村(社区)党总支(委)兼职副书记,积极参与、指导、协助基层组织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解决疑难复杂矛盾,管理基层事务,提高依法治理水平,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将普法任务融入审判执行工作全过程,着力打造“蒲公英”普法惠民品牌,引导群众理性对待矛盾,减少各类纷争。2019年以来,该院共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活动67场5139人次。

来源:镇江市丹徒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zjfyadmin
法院微博 法院微信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