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槌敲响在古村祠堂,是镇江法院巡回审判的一个缩影……”在“烽火记忆英雄镇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红色故事宣讲大赛上,江苏镇江中级人民法院干警王天动情讲述镇江法院赓续抗战精神,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故事。
在马锡五办理的大量案件中,王天感触最深的是一个土地纠纷案。当时有丁、丑两家人,多年为土地权属纠纷不断,官司打到了合水县抗日民主政府。马锡五召集村民进行座谈,还一起进行实地勘验,耐心倾听各方意见,依据《陕甘宁边区地权条例》提出了一个让群众满意的解决方案。案件进行了公开审判,更是让边区土地政策深入人心。
如今,镇江法院设置了33个巡回审判点,因地制宜开展“茶场法庭”“草莓园法庭”等特色服务,持续深化“一法庭一品牌”建设。富有亲和力的女法官和干警,常常走进乡村和老百姓拉家常,推动法治文化与民俗文化、乡土文化有机融合。
在审理一起“小麦换面”农俗引发的案件时,丹徒区法院的女法官及干警走进群众之中,倾听群众意见,面向群众说法。“小麦换面”是当地老一辈村民的粮食置换习惯,他们将麦子存到面店,需要时直接从店铺换取对应价值的面粉或面条。
过去几年,丹徒区龙山村张大爷陆续在孙大爷的面店存了1000余斤小麦。孙大爷要关店歇业,多次催促,张大爷也没取走麦子,孙大爷便自行出售。“你怎么能卖了我的麦子?“”我催了好几次你都不来,我得卖了挽回保管的损失。”原本交情不错的两人争执不下。
于是,张大爷起诉孙大爷赔偿麦子的折价款,孙大爷也反诉张大爷支付保管费。法官调查时询问村民意见,有的支持张大爷,有的认为孙大爷做得对。考虑到这样的矛盾在农村比较常见,法官把法庭搬到龙山村的祠堂公开审理,以案说法普及法律知识,促进乡村和谐。
经过法官调解,张大爷理解了孙大爷开店的不易,孙大爷也愿意进行赔偿。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孙大爷赔偿张大爷小麦损失1000元,两人握手言和。村民通过观摩审判,理解了民法典里的诚信原则,明白了“原来口头约定也是合同”“只要符合法律规定,赔多少法官可以听‘老百姓’的”。
此外,还有丁卯法庭,打造“宜享”法庭品牌,服务保障乡村全面振兴。“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难、奋勇向前。”王天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当代女法官和干警要以马锡五为榜样,将抗战时期的法治精神融入司法工作,努力在每一个案件中彰显公平与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