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金是镇江一所高校的在读大学生,本应在学校安心学习的他,却因老赖“朋友”一万多元的欠款迟迟不还而被搞得心力交瘁。在法院的帮助下,小金终于如愿要回了欠款,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
事情要追溯到两年前。那时,小金在台球室结识了社会青年顾某。此后,顾某经常邀请小金出去玩,一来二去成了关系不错的朋友。
2013年10月初,小金的手机坏了。顾某得知这一情况,就说自己有朋友在深圳做手机生意,可以低价购买高端智能机。
小金听说后很感兴趣,约定以4500元的价格订购一部上市不久的iPhone5s手机,两周后交货。
后来,小金将购买手机的钱交给了顾某。然而到了交货期限,小金连手机的影子都没见着,便向顾某询问,顾某胡乱编了个理由,搪塞了过去。小金又多次向顾某催要手机,顾某被逼急了,只得承认自己在外面闯了祸,买手机的钱赔给了别人,希望小金看在朋友份上帮自己一把,过段时间再把钱还给小金。心中狐疑的小金碍于面子同意了。
时隔不久,顾某再次找到小金,说自己在苏州的生意赚了一笔钱,现在要过去取,回来之后便可以归还手机欠款,但手头没有路费,看能不能先借一千块钱。
虽不太情愿,但小金为了尽快要回欠款,还是向朋友东拼西凑借了1000元,交给了顾某。此后顾某又以类似借口向小金借了2000元,却再不提还钱之事。
直到此时,小金才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了,决定跟顾某摊牌,但苦于没有证据。无奈之下,小金将此事告诉了父亲。父亲让小金暂时稳住顾某,注意保留证据,再向对方要钱。
于是,小金在与顾某通电话时,有意提及欠款的事情,并对通话进行了录音。在这段时间里,顾某又向小金先后五次借钱,共计3200元。在小金的要求下,顾某出具了一张总计9500元的欠条,但故意将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写错,为小金向其讨要贷款设置障碍。此后顾某便不知去向。
眼见欠款要不回来,小金无奈之下将顾某告到了丹徒法院,请求法院判决顾某归还欠款。
因顾某不知所踪,法院在准备公告送达的同时,仍多方寻找顾某,终于与其家属取得了联系。在法官多次释法析理下,顾某终于同意到法院应诉。后经过法官的多方调解,双方最终达成协议,由顾某一次性返还小金欠款9500元。
承办法官认为,大学生的人生阅历较浅,缺乏社会经验,遇事不够冷静沉稳,往往容易轻信居心不良之人。眼下,大专院校陆续开学,一批新生也即将迈入大学校门,小金的遭遇作为前车之鉴,值得大学生们警醒,应当始终将学习放在首位,洁身自好,谨慎交友,面对他人的无理要求,要学会说不;同时努力提高法律意识,在涉及钱物的交往中注意保留证据,以备维权之需。
来源:镇江市丹徒区人民法院
上一篇:荒唐婚姻里的债务“罗生门”
下一篇:子忘十年养育恩 继父怒讨赡养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