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为民,是人民法院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七大以来,我市两级法院按照“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要求,在充分发挥审判职能、维护稳定、促进发展、保障权益的同时,采取多项措施,着力在司法亲民、便民、利民方面下工夫,切实把司法为民落到实处。
着力完善便民利民举措
近年来,全市法院以便民利民为抓手,进一步完善便民利民举措,着力增强对人民性的感情认同。
2010年8月,句容法院精心编织了一张网:一个诉讼服务中心,11个乡镇基层诉讼服务站,法官定片定责全面对接,法庭与辖区内的各诉讼服务站定点联系。一个个点连成线,一条条线又织成网。经过近两年的运转,句容法院以诉讼服务站为载体,横向覆盖全市乡镇,纵向深入各部门、各行业的网格式诉讼服务平台日渐完善,形成了“十里之外有法官,百姓诉讼在家门”的格局。
2010年底,全市两级法院全部建立了诉讼服务中心,有专人提供诉讼引导服务,显要位置安装电子显示屏,提供图文并茂的诉讼服务指南,便于当事人自主查询有关法律规定和诉讼信息。诉讼服务中心大厅推行“开放性”服务,降低了立案柜台高度,在方便群众的同时也缩短了法官与群众的心理距离。“一站式”服务,将审查立案、诉讼收费、随机分案、排期开庭等功能集于一体,简化了环节,缩短了时间,减少当事人讼累。切实做到了“诉讼有人引、咨询有人答、立案有人接、材料有人收、困难有人帮”。开发区、润州区法院获评“全省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示范单位”。此外,各法院还在人民法庭、乡镇、社区设立诉讼服务站96个,方便当事人就近诉讼。
丹阳法院扎实推进小额速裁工作。小额速裁的主要特征是诉讼标的额小、审理周期短、诉讼成本低,对法律关系单一、事实清楚的财产性纠纷案件,在双方当事人同意的前提下,实行“一审终审”。作为全省首批4家试点单位之一,丹阳法院在推进小额速裁试点工作过程中,重视加大宣传力度,依法理性引导当事人选择小额速裁,并贯彻调解优先的工作原则,认真审理好每一起案件,以高效、便捷、低成本的审判工作赢得当事人的信任,扩大了小额速裁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当地人大评价小额速裁是“便民诉讼的新举措”,丹阳市委政法委将小额速裁试点工作列为该市“2011年度政法工作创先争优项目”。
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减轻当事人的诉讼负担,全市法院积极开展巡回审判、“假日法庭”、“夜间法庭”等便民利民工作,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司法的温暖。目前,全市法院共设立巡回法庭20个,固定巡回审判点51个。2008年以来,开展巡回审判29966次,审结案件24161件。
为进一步加强司法人文关怀,全市法院加大司法救助力度,对经济确有困难的群众依法给予缓、减、免诉讼费,确保其打得起官司,共为诉讼当事人缓减免诉讼费1900.74万元,提供执行救助资金433.44万元。
有效化解涉诉矛盾纠纷
运用和谐司法手段化解各类涉诉矛盾纠纷,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始终追求的目标,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近年来,全市法院积极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建设,主动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组织对接,力争在诉前化解部分矛盾纠纷,从源头上消除不稳定、不和谐因素。为切实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化解矛盾纠纷,全市法院普遍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制定和完善了“诉调对接”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细化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诉讼调解与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衔接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为建立以法院为主、各有关方面参与的多元化纠纷调处机制提供制度保障。各法院在立案窗口和人民法庭均设立调解工作室,加强诉前调解和诉调对接工作,与工会、妇联、工商、卫生、劳动仲裁等机关、部门建立完善了诉调对接机制。在乡镇、街道、社区建立诉讼服务站,定期委派法官巡回接待,指导人民调解组织和司法协理员解决各类矛盾纠纷,为基层群众提供法律咨询等服务。扬中法院积极争取扬中市委、市政府支持,将诉前调解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体系。丹徒成立我市法院系统首家以调解员个人姓名命名的调解工作室,主要负责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等民事纠纷和未成年犯帮教等社会矛盾的调处。开发区法院丁卯人民法庭在辖区聘请百名老年人民调解员,为群众参与司法提供了平台,也增强了司法亲和力。2010年以来,全市共有25954起矛盾纠纷进入诉前调解,调解成功21787件,成功率达83.94%。
2011年,全市法院开展了“争创无涉诉信访法庭、争当无涉诉信访法官”活动,面对比较严峻的涉诉信访态势,两级法院在“双争”活动中敢于“碰硬”,院领导带头包案下访,化解信访难案、老案,同时做到“三个必去”,即群众信访多的地方必去,工作推进有难度的地方必去,可能引发越级访、集体访的地方必去。浙江人孙某在丹阳打工期间因工伤双手致残,由于对法院判决的赔偿结果不满意,孙某进京上访10年。2011年8月,市中级法院院长茅仲华得知此事后,主动约见孙某,并亲自协调相关方面,解决了孙某的信访诉求,孙某感动不已,表示再不上访。仅去年1年,茅仲华院长本人带头化解信访老案27件。在他的带动下,全市法院系统院领导与庭领导都深入到信访工作一线,将解决信访工作常态化。
全市法院还以法院领导下基层“三解三促”为抓手,结合“万起案件评查”,强化源头治理。坚持法院主要领导每月公开接访一天等工作制度,有效解决部分上访问题。2011年,全市法院涉诉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综合排名全省第二,市中级法院被评为全省法院涉诉矛盾纠纷集中化解工作先进集体。
深入推进司法公开民主
全市法院立足实际,从满足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入手,将司法公开的触角延伸到审判、执行的每个环节。
2010年11月10日,市中级法院首次举办“法院开放日”活动,江苏科技大学的20多名大学生成为开放日活动的首批参观者。此后,全市各法院积极开展该项活动,通过媒体发出公告,邀请市民参加活动,让普通群众“零距离”了解法院。法院向公众敞开了大门,密切了与群众的联系,让普通老百姓走进法院,走近法官,向法官问法律问题,听法官说法律知识,给法院提意见建议。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群众对司法工作的知情需求:走进法院,法院更加透明;走近法官,法官不再神秘。至今,全市法院共主动邀请并接待群众38796人次。
同时,全市法院将民意收集作为推进司法公开民主的重要环节,共在乡镇、街道、社区设立206个民意联系点,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开发区法院在辖区3个乡镇和2个街道、100多家企业都设立了民意沟通联系点,全体法官到联系点接待群众,走访基层干部、企业主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每周不得少于1次;通过联系点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必须在3日内作出书面处理意见并上报法院专门办公室;对情况紧急和社会影响大的,立即处理。
各法院还高度关注涉法网络民意。每天,市中级法院茅仲华院长案头都会有一份“民意报告单”,上面记载了值班人员收集的24小时内来自网民的对镇江法院的意见和要求。根据报告内容,茅院长会作出批示交由相关法院、相关部门办理。2009年初,市中级法院依托政府门户网站,在“市法院”板块对网民所提意见和建议实行在线办理和回复,“网络发言人”针对网络上的信访诉求做到有访必复,并在第一时间向院长报告,共受理、回复网民提出的各种问题700余个,在时限内回复率达到100%。
值得一提的是,已经开通的市中级法院、扬中法院、开发区法院、润州区法院互联网站,将法院的重要工作、重大活动、机构职能、领导分工、投诉电话等全部向社会公开,不仅为社会各界了解和监督法院工作搭建了桥梁,更为引领法院司法公开提供了样板。镇江中院每位党组成员每月接待来访群众的日程表提前一月就公布在市信访局网站和市中级法院互联网站上。开发区法院、丹阳法院开通的官方微博,快速及时、短小精悍。京口区法院开通的“青少年犯罪预防网”,还开设有学生家长“民意信箱”。
依法公开立案、审判、听证、执行等环节是全市法院强化司法公开民主的“必修课”,各法院积极完善庭审“三同步”、庭审网络直播、裁判文书上网制度,开通"12368"语音查询系统,增强司法透明度。各法院还积极发挥人民陪审员职能,全市187名人民陪审员参与审理案件15916件。积极争创司法公开示范法院,开发区、润州区法院被评为省级司法公开示范法院。
上一篇:京江晚报:能动司法 做服务大局的尖兵
下一篇:江苏法制报:扬中献策规范企业财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