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打不通,住址查无此人,亲戚朋友一问三不知,当事人仿佛人间蒸发一般……半年以来,润州法院遇到了大量此类“人户分离”案件。在一次次打电话、邮寄、前往住址等方式都无果后,法院克服了此类案件审判工作中送达难、审理难、执行难的问题,上半年,该院“人户分离”案件审结数量同比上升了50%。
民事被告“人户分离”现象有多种原因。其中包括征地拆迁形成大量“人户分离”,户籍登记管理未能及时跟进;房屋交易频繁,买卖双方户籍信息没有及时到公安管理部门登记信息变更;拥有多套住房的居民大量增多,居民常住地址与户籍登记地址不一致;异地务工经商人员增多,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加大;离婚后的一方离开原住所,没有及时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就案件类型而言,主要表现在民事借贷纠纷、离婚、交通肇事等方面。
借贷纠纷:十万欠款 狡“兔”三窟
“老石欠了我十万块钱啊,以前找他就不断拖延,现在人都找不到了!”海先生说的这个老石可不老实,自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他就像在人间蒸发了一样,怎么也找不到。
据了解,海先生早年间曾经借给老石十万元做生意用,无奈生意不佳,老石血本无归。海先生数次要求老石还钱,都被以暂缓、还在凑为名推脱。去年下半年开始,老石彻底失去了踪迹,妻子小娟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无计可施,海先生来到了润州法院,希望法院能够帮助他讨回欠款。法院经过调查,发现老石不仅手机不通,已经连续大半年没有回过家了。提起丈夫,妻子小娟也是一个劲的摇头,表示自从去年下半年莫名失踪后,就再也没回过家。
面对审理中出现的困难,法官没有放过一个蛛丝马迹。终于在老石的同事口中,得知他曾经包养过情妇的事实。线索查明,迅速出动,可这一查非但没有抓到老石,反而又得知:老石有三个情妇!
狡兔三窟,如今老石也玩起了这招。法官耐心分析了案情,重新确定了三名情妇的住所,终于在凌晨出击,兵分三路,将老石逮了现行。
最终,法院对此案进行了调解,老石答应分期还清借款,海先生十分感谢法院的严格执法工作,案件终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离婚纠纷:躲债不见踪影 离婚只因亡女
小祥的丈夫小成已经“失踪”多日了,用他的话说是“出去躲两天”。可是大半年下来,丈夫依旧不知所踪,连手机都打不通,根本无法联系。
遍寻无果,小祥想到了离婚。经过了解,小祥的丈夫小成原是一家企业普通员工,后来老板欠了别人50多万,担保人竟是他丈夫小成。事先根本没有和家里说过担保一事的小成只丢下一句“出去躲两天”就失去了联系。小祥情绪低落,在法院法官百般安慰劝解之后,她说出了另一桩让她执意离婚的理由。
原来,小高和小祥已经结婚好几年了,婚后,二人曾经有过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孩。可是悲剧在去年发生了,因为工作繁忙,二人都无暇顾及孩子。一天中午,孩子因为午睡被子盖得太严而被活活闷死。小祥悲痛欲绝,而丈夫小成仍是以工作太忙作托词,让小祥十分不满。此事发生后,双方关系急遽紧张,小成依然忙于工作,我行我素。直到这次欠款担保事发,小祥才下定了离婚的决心。
法院经过审理,认为此案可以进行调解,关键是找出小成的所在。可是查遍了他所有登记过的住所,都没有发现;在他离家后,也没有再回过家。经过多方找寻,小成的老板终于愿意配合法院,提供了几个小成可能居住的地方,且多在外地。干警一边安慰小祥,一边迅速出击,挨个找寻小成的住址。今年年初,小成在郊区一间平房内被找到,提及妻子,小成泪如泉涌,羞愧不已。
法院最终没有判决二人离婚,希望他们能够多多沟通,度过难关,重新开始美好的生活。
交通肇事:员工驾车肇事 老板异地奔逃
张某是某小企业的老板,手下人并不多。这天他听到了一个不好的消息:公司员工小刘驾驶无牌照的货车撞倒了一位老奶奶,老人当场死亡。小刘随后告诉他,自己已经赔付老人家里人4万元,老人家人要求公司也要赔付一定数额。
张某一听十分郁闷,货车没有牌照却是公司的用车,小刘确实是自己派出去送货的,这下麻烦不小。思忖再三,张老板东西都未及收拾,连夜离开了本市。
老人家里人找不到公司老板,只好追着小刘要赔偿,可是小刘没有经济能力再进行赔偿,只能通过法院起诉,找到张老板再行决断。润州法院民一庭经过分析,小刘也积极配合,最终确定张某逃回了老家仪征。于是干警接连三次去仪征找寻张某,可都无果。原来,张某在老家登记的住址也是假的,这给找寻大大增加了难度。
一晃半年过去,员工小刘一直在配合调查,法院通过各种途径查找张某的下落。就在毫无头绪之际,小刘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张某在老家仪征也有公司!润州法院干警再次异地出击,终于找到了张某。经过调解,张某答应赔付老人家人赔偿款15万元。此案经过一年多的悬而未决,终于得到了令受害人家属满意的结局。
三起典型案件表明,民事被告“人户分离”现象不仅造成民事案件送达难、审理难、执行难,拉长了法院民事审判办案周期,增加了原告的诉讼成本和诉讼风险,还成为社会管理的新难点。对此,法院经过分析,认为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户籍登记信息动态跟踪机制,对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及时核查变更或备案一举必不可少;房屋管理、户籍管理部门和城乡社区组织要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同时制定出台公民居住信息强制登记的行政管理法规,加强人口信息的实时监控。
上一篇:受伤小女孩获赔偿
下一篇:在保姆家中摔伤 老人获赔五千二